可以攻玉——石峁别藏玉器对话当代玉质艺术

  • 策展方/策展人:胡文高(神木市石峁文化研究会会长)、林喆曼(深圳珠宝博物馆馆长助理)
  • 展览时间:2022年11月25日——2023年2月26日
  • 展览地点:深圳珠宝博物馆 四楼 专题展厅
  • 价格:免费

前言



玉是在大约5.7亿年前寒武纪华力西期,中酸性岩浆侵入钙镁质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接触交待形成的产物。早在距今9000余年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就发现了中华先民制作的精美玉器。在世界三大治玉中心中,唯有中国制作玉器的历史未曾中断绵延至今。中华先民赋于了玉超自然的功能,玉是山川之精英,蕴含着天地之间的灵气、精气、能量之物。而玉晶莹的光泽、温润的质地、致密坚韧的组织、舒扬而致远的声音等自然的属性,成了中华民族人格道德的象征。玉不琢不成器,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玉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长期扮演沟通神灵的法器,和氏璧价值连城,传国玉玺是国家政权的象征,玉器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和以一贯之的标志。


神木市石峁文化收藏研究协会在石峁遗址未大规模发掘前,基于对当地文化遗产的珍爱,投入巨资,历经艰难曲折,征集了不少流失到省内外多地的石峁出土玉器,使这些国之瑰宝得以妥善保护。本次展览的石峁别藏玉器几乎都是透闪石,质地上乘,种类丰富,造型优美,工艺精湛。其中玉人头、玉琮、玉璧、璇玑、柄形器以及不少动物造型的玉雕,可视为石峁玉器的代表作。有些玉器是来自良渚文化、山东龙山文化、后石家文化、齐家文化先民的作品,或受这些文化影响而在石峁制作的玉器。这些王雕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。


当今玉质艺术品是对中华近万年玉雕传统的继承和发展,石峁别藏玉器对话当今玉质艺术品,是一场穿越古今时空隧道的交流与碰撞,是古今智慧的交流,它对丰富我们现代生活,进一步培育我们的审美情趣,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,无疑具有重要意义。


学术主持:刘云辉(西北大学兼职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)



琢玉成器



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,但关于传统治玉工具记载的相关文献较少。《诗经》中记载:“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。《淮南子说山训》:“执而不释,马牦截玉”。《天工开物》最早用文字配图的方式描述了琢玉方法与设备,而清朝末年李澄渊所作的《玉作图说》,更是详细的介绍了治玉工具及过程。根据国内各位学者的研究探讨,治玉工艺演变历经了原始治玉、砣机治玉、现代治玉三个时期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治玉工具相对于过去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革,在传统手工艺逐渐被现代化机器所替代的时代,回溯并研究传统治玉工艺,使我们了解到先民在治玉过程中与玉建立的亲密情感,以及这样的经验是如何渗透成中国文化中格物致知的通俗哲理。


美玉通灵



从距今1万年到4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,人类既倚赖大自然的给予,又畏惧大自然的威力。他们发现了少数既坚韧不朽,又温润莹秀的美石,认为这样的美石蕴含可催化生机的“精气”,并将它命名为“玉”。


先民们相信美玉能沟通人神,若依照宇宙运行的模式,或能飞游奔潜的生物,或氏族祖先的样貌来雕琢,更能提升感应的“法力”。石峁文化中的玉器承载“美玉通灵”的朴素观念,器型与创作题材丰富多样。不管是可佩戴在身上的玉镯、项饰、动物形饰等还是纯粹作为礼器的玉璧、玉琮等,均体现了先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汲取和尊奉。


时至今日,玉质艺术的创作依然以宇宙自然为起点,探讨追寻着天地人关系中最重要的价值。



式礼莫愆



新石器时代,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,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段,大约在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,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了许多早期文明的方国,方国中聪敏又能通神灵的巫觋成为管理者,国王为群巫之长,他们透过通灵的美玉汲取神民的智慧,与天地交流对话。石峁遗址所处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代早期,它是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古国的都城,出土了大量玉器,有些出自权贵墓葬,有些出自祭祀坑,更有藏玉于石墙缝隙之中独特使用方式。当时统治者阶层既垄断占有玉料又才有资格使用玉器。


在祭祀等重要的仪式和典礼中,玉器是最重要、最尊贵的礼器。玉刀、玉斧、玉钺已无实用功能,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;按照天地阴阳之道制作的圆璧方琮,是协助先民与神祇、祖先对话的载体;在祭典中使用“依附神祖之灵”的柄形器,等等。


随着社会发展,玉礼器成为了秩序和礼仪的物质载体,促进了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。



别出机杼



石峁文化中的玉礼器不仅在工艺上展示了成熟的开料、切割与钻孔技术,也常见对已有器型的剖片与改制现象。本次所展示的雷云纹玉镯、琮式玉镯为良渚风格玉器的改制品,也是石峁玉器的一大特色。对鸟形玉佩、镂空玉簪首构思设计别出新裁,纹样独特而流畅,形象展示了石峁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度。


通过考古学家、历史学家以及文物专家对于石峁玉器的解码,我们可以窥探它与良渚、齐家、红山等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互动,更能感受到它在所处的时代中不拘一格,领异标新的发展风貌。



结语



最迟于一万年前的洪荒时代,玉器陪伴着人类消除来自黑暗和未知的恐惧,是先民在大自然中寻求庇佑的对象。新时期时代中晚期始,玉器作为礼仪与制度的尊贵载体,引领人类进一步走向文明的曙光。自周朝,玉的各种特性成为美好德行(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等)的化身,人文主义自此滥觞。


中华民族治玉历史万年来一直延续至今,每一个时代于治玉之道的革新,都是对民族最宝贵之精神价值的开创与坚守。


当今的玉质艺术以首饰和玉雕为媒介,其内涵和面貌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
在我们的时代,何以攻玉?是对玉文化的续写,也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续写。